拳术是手足上的功夫,它需要刻苦勤练才能成功,但它不能仅仅只是身体上的苦习,在精神思想上也一样需要苦练。要用四肢百骸去练,更要用“心”去练习,如若只练不想,只打不悟,你终难进入上乘境界,最多不过中下之材...[详细]
两千多年前,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在《孙子兵法》中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心理“谋攻”理论。后来,孙膑又提出了“凡伐国之道,攻心为上,务先服其心……”,第一次把心理提高到战略的角度来认识。到了三国时期,诸葛亮把实施...[详细]
拿法是以刁、拿、锁、扣、封、闭、错、截等手法,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的一种技术。拿法在武术徒手类技击(踢、打、摔、拿)中,属于最不容易掌握的技法之一。它不仅要求用力时机恰当,所拿部位合理,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人...[详细]
气功、武术理论都讲:意守丹田、气存丹田、气沉丹田,但对丹田的所在部位讲法不一。有的讲在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便是丹田,有的讲两眉间的印堂穴便是丹田,也有的讲两眼中间的山根穴是丹田,还有的讲腰部命门是丹田,甚至把...[详细]
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:有人威风八面、神采飞扬地打完一套拳法或舞完一趟棍法,便会赢来满堂喝彩,便会有人由衷地叹道:这,才是练武;也有人用双拳砸碎了满地砖头,或拼命赤手击打纯沙制重沙包,而不觉其苦时,...[详细]
在短时间内学到一身真功绝技,可谓是每一个喜武的朋友所梦寐以求的。综观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武术培训招生广告,说什么三天、七天、半月小成大成的无所不在。当然,我们生活在一个高效率的社会,这就要求我们习武也不可...[详细]
太极拳是武术百花园中一枝盛开的奇葩。它历代不衰,声名显赫,举世瞩目。尤其是它的独特技击,以柔克刚,以静制动,后发先至的特点,别具一格。前辈们从实践中悟出了技击要言,要言全面具体地阐明了用武遵则,提到了...[详细]
摘要: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,下自平民百姓,上及达官贵人,老幼皆知。然而,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练手和打斗,门派之分,传男不传女等使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,加之近年来武侠电影中艺术特效的加工处理使武术玄机莫测。...[详细]
自从实验武术对抗项目以来,“散手”或“散打”到底采用哪一个名称比较合适,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。由于历史背景和理论认识的局限,争论的焦点大多停留在字面的含义上,没有抓住不同名称不同项目属性的要害...[详细]
中国武术,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,流派众多。诸如少林、武当、咏春、峨嵋、青城等,它们都各具特色,在实战技法上各有千秋。少林派讲究大开大合,刚柔相济,以腿法见长;武当派以行气为重,讲究抱元守一,以静制动...[详细]
武术运动中所讲的“气”,既包括自然界的气,又包括人体内部的气。武术界的各门各派,各个拳种的理论都认为:人在气中,气在人中。离开气,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存在。拳谚讲:“内练气势,外练姿势”,“内练一口气,...[详细]
从古到今,凡是在武学上有所建树、有所造诣的武林泰斗、功夫巨匠、技击大师莫不出自于站桩。少林、武当、峨嵋各派拳法的修炼对站桩也极其重视,必须首先要练好蹲马、站桩。拳家有云:“未习打,先站桩”,“无腰无马...[详细]
自古以来,中国传统武术的形式是套路、功法、搏击有机结合在一起"打练结合,形神兼备"。但是,在中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,武术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,形成了新的格局。在传统武术基础上演化出竞技武术,如今竞技武...[详细]
文/柏玉德 2012年 笔者是一个普通的武功爱好者,无意中看到2004年出版的一本书《最后的功夫》,作者潘海宁。书的内容是论述外家拳与内家拳的功理、功法。据作者介绍,外家拳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,而内家拳只有几百...[详细]
文/柏玉德2012年 四、得化力 作者书中有述:内家拳术语叫“四两拨千斤”。 武林中人都知道,这是个形容词,形容巧劲,劲、力的本身只有量的大小,而不含巧的成份,巧的本身,是形体动作的巧妙方法。“巧”字在中国语...[详细]
文/万义辉 万汉奎 2013年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,是一项内涵丰富、形式多样,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。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的明珠。目前,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,已成...[详细]
文/杨艳 2013年 (一) 侠拳,也叫“侠家拳”,广东十三名拳之一。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广州、南海、顺德及港澳一带。东南亚部分地区也有传人。据说,此拳由“大侠李胡子”所传。 “大侠李胡子”,清代末叶人,乃一游方...[详细]